犢牛白痢是新生犢牛(通常出生后1個月內)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以腹瀉、脫水、電解質紊亂為主要特征,嚴重時可導致死亡。以下是關于該病的綜合信息:

病因

1.感染性因素:

細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產氣莢膜梭菌等。

病毒:輪狀病毒、冠狀病毒、牛病毒性腹瀉病毒。

寄生蟲:隱孢子蟲、球蟲。

2.非感染性因素:

初乳攝入不足(免疫力低下)。

飼養管理不當(衛生差、奶溫/量不規律、環境潮濕寒冷)。

應激(運輸、斷奶、混群等)。

臨床癥狀

腹瀉:糞便呈黃色、灰白色或綠色,水樣或糊狀,可能含黏液、血液。

脫水:眼窩凹陷、皮膚彈性差、口腔干燥。

全身癥狀:精神沉郁、食欲廢絕、體溫升高或降低(后期)、衰弱、站立困難。

病程:急性病例1~3天死亡;慢性者發育遲緩。

診斷

1.臨床觀察:結合年齡、腹瀉特點、群體發病情況。

2.實驗室檢查:

糞便病原檢測(PCR、細菌培養、抗原檢測)。

血常規、電解質分析(評估脫水程度)。

3.鑒別診斷:需與犢牛副傷寒、營養性腹瀉等區分。

治療

1.補液療法(核心措施):

口服補液(輕中度脫水):含電解質、葡萄糖的溶液(如ORS),少量多次。

靜脈輸液(重度脫水):生理鹽水、林格液,必要時補充碳酸氫鈉(糾正酸中毒)。

2.控制感染:

細菌性:抗生素(如恩諾沙星、磺胺類,需根據藥敏試驗選擇)。

病毒/寄生蟲:對癥支持+特定藥物(如隱孢子蟲用硝唑尼特)。

3.輔助治療:

止瀉(慎用抑制腸蠕動的藥物)。

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

保暖、保持干燥清潔環境。

預防措施

1.加強初乳管理:

犢牛出生后2小時內攝入優質初乳(≥4L,IgG含量>50g/L)。

檢測血清IgG(確保被動免疫成功)。

2.衛生管理:

產房、犢牛欄徹底消毒(如用次氯酸鈉、生石灰)。

單欄飼養,避免交叉感染。

喂奶器具每日清洗消毒。

3.疫苗接種:

妊娠母牛產前接種大腸桿菌、輪狀病毒等疫苗(通過初乳傳遞抗體)。

4.營養與環境:

定時定量飼喂牛奶或代乳粉。

保持干燥、通風、溫暖(尤其冬季)。

注意事項

早發現早治療:腹瀉超過24小時未干預,死亡率顯著上升。

避免濫用抗生素:防止耐藥性,病毒性腹瀉抗生素無效。

記錄與分析:追蹤發病規律,排查管理漏洞。

若犢牛出現腹瀉,建議立即聯系獸醫進行針對性診斷和治療,尤其是群體發病時需快速控制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