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育成牛的飼養

育成牛是經過犢牛培育,由高營養水平轉到較低的飼養水平,這一過渡要逐步進行。有充足草地放牧的條件,比較好飼養;草地條件較差時,應補飼優質干草或精料,使牛的生長發育不會受阻。補料水平依牛的體重和粗飼料質量而定,每頭每日1~2千克 ,牧草質量不好則補 2.5~3.5 千克 。為降低飼養成本,混合精料中可加入一定比例的非蛋白氮( 表 4—85) 。

表4-85 青年牛精料配方例

飼 料 飼 料

玉米大麥

麥麩

青糠

菜籽餅

3520

20

5

5

糊化淀粉尿素鹽

石粉

骨粉

礦物元素添加劑

101.5

1

1

0.5

飼料供給不足,牛的個體小,不能按時發情,喂得太肥也不易受孕。重要的是達到正常初配體重。地方牛種和雜交牛要求 18 月齡體重達到或接近成年牛體重的 70 %,大型乳用品種生長速度快, 14~15 月齡體重達成年體重的60 %,只要正常發情,可以進行配種,因為此時體重多數達到 350 千克 。為此有的養牛戶在預計配種時間之前 15~20 天,每天給牛補料1~2 千克 ,為了使牛達到一定體重,容易受孕。

放牧是飼養育成牛常用的方法。

首先放牧有季節性,即使在雨、熱資源豐富的亞熱帶地區,也有伏旱等干旱季節。利用天然草地,要測定牧草產量,根據載畜數量,估計牧草是否充足,如果不夠,應給予補飼。人工草地要實行分區輪牧,并留出割草地調制干草收貯備用。有條件時,天然牧場也要分區輪牧,因為牛的放牧,要求牧草有一定高度,通常 20 厘米左右,如果牧草低,牛吃不飽還踐踏草地,降低牧草產量。

第二、由舍飼到放牧注意逐步轉變。舍飼期間采食秸稈、干草和精料,到春季可以放牧時往往出現所謂“跑青”現象,互相追逐挑選,不認真采食。或因貪食青草太多引起瘤胃臌脹、拉稀等消化道疾病,為此,一是早春控制放牧時間,逐漸延長;二是先喂少量秸稈再出牧。

育成牛需要各種礦物質元素,放牧期間,牧場上設立礦物質鹽塊舔磚,舍飼期間可放置一個鹽盒和一個礦物質元素混合鹽盒,讓牛自由舔食。

二、育成牛的管理

1.公母分群

混群放牧影響牛的增重,亂配會降低后代質量,在無法分群的情況下,給公牛去勢,請獸醫按規定的操作執行,摘除睪丸。若為了育肥效果好,可做部分副睪的切割。舍飼時公母分舍飼喂,以提高飼養效果。

2.驅蟲

驅蟲是正常的防疫保健手段。對放牧牛更為重要,至少春、秋兩季進行驅蟲,用片劑、針劑或按獸醫的要求進行,驅蟲前停食,提高驅蟲的效果,驅蟲后集中飼養,以便收集和處理排出的糞便,重點在第 2~4 天,驅蟲后牛的飼養或肥育效果均會提高。

3.稱體重

生長牛飼養的目的是促進健康和快速生長發育,無論奶用或肉用牛都要通過體重和體尺來評定牛的生長發育狀況,檢查飼養效果,改進飼養方法。乳用品種母牛的體重是遺傳選育的主要指標,要按規定的時間測定,并與同一品種合理飼養條件下的數據或品種標準進行對比。

鑒于家畜體重測量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手段,是標志家畜生長發育程度和家畜生產陛能的極為重要的經濟指標,因此,測量是飼養者定期要做的工作。測量方法可以采用地磅、磅秤或電子秤直接稱量。注意要在早晨喂料或放牧之前進行;如果對該數據要求準確性很高,則應連續兩個早晨進行稱重,取其平均值視為該家畜的體重。此外做好記錄,包括時間、地點、家畜耳號、每次的重量 ( 皮重、毛重等 ) 、稱量人員姓名等等,以備日后查詢、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