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字打破舍飼養羊困境
1 場
指畜禽生產的場所,包括養殖基地、養殖場、農戶的養殖舍等,這是從事畜禽生產最基本的條件。羊的生活習性是喜歡干燥、清潔,厭潮濕、污穢環境。當前,有些農戶羊舍較為簡陋,光照、保溫、飲水、排污等設施簡陋,無法滿足標準化、規模化的舍飼飼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羊的生長發育及健康生長。南方地區氣候炎熱,多雨潮濕,羊舍內要求通風、干爽、冬暖夏涼,應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及地形因地制宜建造不同類型的羊舍,如樓舍、高床飼養。
高床舍飼有利于羊舍的干燥、清潔、衛生;利于糞尿的清除處理,減少疾病的發生。羊舍可以采用木條鋪設,間隙適宜、建造配套合理的排污設施。建立高床舍飼養羊,在結合人工種草和農副產品粗加工可實現舍飼養羊規模化,在多地山羊高床舍飼養羊成了發展草食牲畜的“亮點”工程。該技術是對傳統養羊模式的改造和創新,是山羊養殖技術的一個重大突破,可以大幅度提高廣大農區和丘陵地區養羊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
2 種
俗話說“母羊好,好一窩,公羊好,好一坡。”引種中可結合當地情況引入適合的山羊品種或綿羊品種。
引種前須要制定引種計劃,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確定引入品種、代別及數量,掌握引種時節(盛夏不易引羊,因天氣炎熱多雨,長途運輸會對羊只造成極大損傷),針對波爾多山羊,由于價格較高,因此考慮可先少量引入,為下一代再配種時更換公羊。根據《種畜禽調運檢疫技術規范》要求,引入種畜禽到場后,根據檢疫需要,在隔離場觀察15~30天,經檢查確定為健康動物后,方可繁殖、生產使用。
3 糧
飼糧是羊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合理加工利用當地飼料資源,以提高飼料利用率。羊飼料來源廣泛多樣,野草、野菜、干草、秸稈、農副產品、谷物及其它飼料等都可以供其食用,對粗纖維的消化率比牛高3.7%~29.1%,草質越老,優勢越明顯。可以大力推廣青貯氨化飼料、牧草種植、生物發酵飼喂等方法。
對于南方來說,可以用冬閑農田種植紫花苜蓿、多花黑麥草等優質牧草,進行干燥調制飼用;也可把干稻草進行一定的粗加工,比如稻草氨化,可用尿素或碳銨氨化處理,如每50kg干稻草可加碳銨5~6kg,水15~20kg左右,氨化時先把稻草根部切去15cm左右,剩余部分切成10~15cm長度,便于操作和減少浪費,氨化后的可以提高稻草的適口性和消化率。
有條件的養殖場可采用全混合日糧(TMR)飼喂,這是根據羊的營養需要,把粗飼料、精飼料以及日常飼喂的青貯飼料通過切碎,在加入其它營養添加劑后混合的一種營養全面、便于飼喂的飼料,可以促進羊的標準化飼養。
4 管
在經營管理中有人說,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可見,在養羊生產中,加強科學管理,標準化生產及配套技術推廣,可以提高養羊業質量和效益。飼養管理中按不同生產方向和生長階段合理組群,加強管理。
飼養管理中主要分為種公羊、繁殖母羊、育成羊及羔羊的飼養管理等,管理中羔羊培育不容忽視,飼養管理要抓好三關:初生關、補飼關、斷奶關。
羔羊是指初生到斷奶,其特點主要為:
一是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全,初生時期羔羊前三個胃的容積較小,沒有消化粗纖維的能力;
二是體弱、抗病能力差,對環境適應能力差;
三是出生后3個月內生長發育快。
在此期要求提高羔羊的成活率、培育的羔羊體型良好,加強泌乳母羊補飼使母壯兒肥,及時做好羔羊補飼,母仔精心照顧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觀察羊群的采食狀況、精神狀態等。健康的羊只精神活潑、步態平穩,野外放牧時不離群,不掉隊,飲水時爭先喝水等,發現異常及時處理,以保證羊只健康生長。
5 防
搞好羊病的預防工作,必須實行“預防為主,防重于治,飼養在先”的原則,采取綜合預防措施。生產中傳染性疾病的危害性最大,必須堅持以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飼養管理,嚴格執行衛生防疫制度,結合本場實際情況,制定防疫、衛生消毒等制度,定期對飼養環境、圈舍做好消毒工作,使用的消毒藥品應安全、高效、無殘留、無公害。
首先,要做好羊場及圈舍衛生,嚴格執行相關防疫措施;
其次,做好消毒工作,嚴格執行養殖場的環境消毒、人員消毒、羊舍消毒、用具消毒等;
再次,按要求做好羊群的免疫接種預防及定期驅蟲工作,如羊痘、羊口瘡、羊快疫、羊猝狙、羔羊痢疾等,對羊群危害很大,應做好預防工作,保證羊群的健康生長,提高養羊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