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少養牛戶抱怨:養牛投入大、周期長、難掙錢。

南川區南城街道清泉社區村民彭述紅是養牛大戶,從2012年開始養牛,憑著多年來的“摸爬滾打”,積累了豐富的養牛經驗。

去年一年,他賺了幾十萬元,在“難賺錢”的行業賺到了錢,被當地人稱為“牛哥”。

不要工資的“工人”

“看一眼牛,就知道多重,誤差不超過20斤”。這是彭述紅練就的一項功夫。

今年44歲的彭述紅是地道農民,前幾年,他買車跑過運輸,辦作坊燒過磚。

2010年前后,正是“養牛熱”興盛時期,彭述紅也琢磨著養牛創業。

養牛是個技術活,彭述紅決定先拜師學藝。他去過十幾家牛場,比較后覺得興隆鎮的一家牛場牛養得不錯。為了到這家養牛場打工,彭述紅表示不要工資,老板才答應了他的請求。

這之后,彭述紅就和牛“耗”上了。天天都從家里到20多公里外的養牛場去上班,中午飯自己帶去,一天到晚就窩在養牛場,不斷地找老板和其他工人討經驗。

自學成才的“護士”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彭述紅學到了一些技術。

于是他賣掉了貨車,用房屋作抵押,湊了80多萬元,建起了養牛場。之后,又從豐都以14.5每斤的價格,購進了8頭半大的肉牛。

但是,養牛并沒有他想得這么簡單,由于疫病防治不到位,當年就死了兩頭牛。

打這以后,彭述紅特別重視做好牛的疫病預防工作。

最開始,給牛打預防針是請獸醫,每個月光給牛打針就得花上百元。有技術才能降成本,于是,彭述紅自己開始學習給牛打針,減少了這筆開銷。

隨著不斷的積累,彭述紅的養殖規模也從8頭擴大到了280多頭。

舍近求遠的算盤

“我是以育肥牛再出欄為主,需要不斷地購買牛犢,所以買牛這一關非常重要,會直接決定養牛能不能掙錢,買小牛眼光要獨到,才能減少損失。”彭述紅說,他飼養的有夏洛蘭、西門塔爾2個品種,他買牛的標準是:健康的架子牛,長勢好,脾氣好,這樣的牛肉質好、生長快、飼料回報率高。

“馬要放,牛要脹。”彭述紅說,除了把牛喂飽,還要把牛喂好,他的飼料除了自己和家人割的青草,里面還有酒糟、油粑、豆粕等精料。

隨著養殖規模越來越大,對青貯飼料的需求越來越大,請人割草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于是,他租了10多畝地種植牧草。

“收一部分玉米秸稈做青貯飼料,再種一些牧草,一般投8分錢一斤。雖然牧草要貴一些,但冬天牛有青飼料供應,長膘要快得多。”彭述紅說。

而且,他還專門到瀘州拉酒糟來喂牛。“到外地拉的酒糟,我比較過,看似成本增加了,但牛的育肥周期減少了,這樣其實抵消了增加的成本。”彭述紅說。

精打細算的時機

“前面幾年,養牛風險不大,牛價差異只在五六角錢內波動,近幾年來,牛價變化很快。”彭述紅說。

2013年,彭述紅的牛兒長得膘肥體壯,他心里樂開了花。然而當年,牛的價格從14元一斤降到了12元,最后一算賬,扣除成本,根本沒賺到錢。

通過這次,彭述紅才意識到要時刻關注市場變化。

他說,養牛是否賺錢,與牛價有直接關系,不同時間牛價有高低。一般七八月份是賣的最佳時機,因為小牛場的牛都賣得差不多了,每斤可以多賣5毛錢。買牛時間是12月到來年1月份,這時的牛便宜。大年過后,3到5月,也主要是賣牛階段。

就這樣,彭述紅精打細算,東省一點,西賺一些,每一個降本增效的機會都不放過,積少成多,成就了養牛這項“難賺錢”大軍中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