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異食癖是一種常見病,由環境、營養、內分泌、心理和遺傳等多種因素引起的,以舔食和啃咬通常認為無營養價值而不應該采食的異物為特征的一種復雜的多種疾病的綜合征。其多發生在冬季和早春,飼草青黃不接時的舍飼牛。一般認為異食癖是因代謝機能紊亂、味覺異常和飼養管理不當等引起的;但從廣義上講,牛異食癖的病因很多。防治亦應根據具體病因,采取切實可行的相應措施。

臨床癥狀

牛異食癖一般多從消化不良開始,然后出現味覺異常和異食癥狀。患牛舔食、啃咬、吞咽被糞便污染的飼草或墊料,舔食污水、墻皮、泥土、食槽,啃咬磚頭、瓦塊、石頭、酒瓶、鞋底、破布、毛發、塑料、紙屑、煤渣、鐵片和油漆等異物。患牛喜聚在垃圾堆、垃圾站等處,常常采食或飲水中斷便啃食異物。患牛易驚恐,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增高,以后則遲鈍。常伴有皮膚干燥、彈力減退、被毛松亂無光澤、精神萎靡、厭食乏力、弓腰、磨齒、畏寒及營養不良等癥狀,生長發育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滯。患牛口腔干燥,開始多便秘,其后下痢,或便秘下痢交替出現;貧血,發生漸進性消瘦,食欲進一步減退,病情惡化,甚至發生衰竭而死亡。奶牛產奶量下降,發情延遲;孕牛可發生流產。

異食癖多為慢性,病程長短不一,有的甚至達1—2年。從臨床癥狀雖易診斷,但確定病因較難,應從飼養管理、飼料等多方面調查綜合分析,找出病因,才能有效防治。

發病原因

一、營養性因素

一般營養性因素被認為是引起異食癖的主要病因。

(1)礦物質缺乏

鈉、鈷、銅、鈣、磷、鐵、錳、硫、碘、鋅和鎂等礦物質元素不足,特別是鈉鹽的不足,引發低鈉血癥,常常引起牛的異食癖。通常這時的牛多喜舔食帶堿性的物質。牛體內缺鈉可能因為飼料中鈉不足,也可能是因為飼料中鉀鹽過多,機體要排出多余的鉀,必須同時增加鈉的排出,導致鈉的損失增多而得不到及時補充,因此引發鈉缺乏。飼草料單一的牛就會發生異食癖。長期飼喂過酸的飼料等,可使體內堿的消耗過多,以致鈣、磷比例失調,引發異食癖。牛體內缺鋅也可出現異食癖,其原因可能與味覺異常有關。

(2)維生素缺乏

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B2、維生素B3及維生素B12等不足,使牛體內許多與代謝關系密切的酶和輔酶缺乏,可導致體內的代謝機能紊亂而發生異食癖。

(3)蛋白質和氨基酸缺乏

有時牛的異食癖可能與含硫氨基酸缺乏有關。

二、疾病性因素

疾病本身不會引起異食癖,但可產生一個應激或誘導作用。一些臨床和亞臨床疾病已被證明是異食癖的一個誘發因素,如佝僂病、軟骨病、纖維素性骨營養不良、慢性消化不良、前胃疾病及某些寄生蟲病等。

(1)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的牛有5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異食癖。犢牛患缺鐵性貧血常有口腔灼熱感,從而引發異食現象。目前認為,鐵不足可使下丘腦攝食中樞功能紊亂而引起攝食異常。

(2)腦性疾病

患有腦器質性疾病、神經性功能障礙、大腦發育遲緩、腦炎和腦外傷后遺癥等的病牛,均可能出現異食癖。

(3)寄生蟲病

體內外寄生蟲通過直接刺激或產生毒素也會起到誘發牛異食癖的作用,如蛔蟲病、囊蟲病、犢牛球蟲病及牛虱病等。

(4)內分泌失調

體內外寄生蟲通過直接刺激或產生毒素也會起到誘發牛異食癖的作用,如蛔蟲病、囊蟲病、犢牛球蟲病及牛虱病等。

三、飼養管理不當

(1)環境不良

牛群飼養密度過大,個體之間互相接觸和沖突頻繁,為爭奪飼料、飲水和休息位置,互相攻擊角斗,常易誘發惡癖。高溫高濕、通風不暢、采光不良、過度擁擠、悶熱和蚊蠅肆虐等,再加上牛舍內有害氣體的刺激等因素,都易使牛煩躁不安而引起異食現象。

(2)管理不當

飼草料單一、飲水不足、缺乏運動及各種應激因素,均有可能成為牛異食的誘因。飼草料飼喂不足,牛離槽后,閑來無事到處啃咬,久而久之,即形成異食癖。鞭打重擊牛的頭部易使牛腦部受傷而引發異食癖。

四、其他因素

某些長期被虐待的牛、流產的孕牛及不良成長環境中的犢牛,可因心理創傷而引發異食癖。

防治措施

本病必須在病原學的基礎上,根據具體病因,采取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方可收到明顯效果。

1.保證全價日糧配方

如果發生異食,首先應考慮日糧中是否缺乏某種營養成分。如果蛋白質和氨基酸不足,則需添加豆餅、魚粉和蛋氨酸等;若是鐵和維生素不足,則應添加硫酸亞鐵和維生素;若是食鹽不足,則在日糧中添加食鹽,供足飲水;若是缺硫引起的異食,則在飼料中加入硫酸鈉。歡迎關注:高效養牛,微信公眾號。應根據牛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飼喂全價配合飼料,不喂發霉變質的飼料;當發生異食現象時,可適當增加飼料中的礦物質和復合維生素的添加量。青草期季節應多喂青草,枯草期季節要喂質量好的青干草或青貯料,補飼谷芽、麥芽和酵母等富含維生素的飼料。

2.加強飼養管理

要按照牛的來源、體質、性情和采食習慣等方面的信息合理組群,疏散密度,防止擁擠,做好防暑降溫、防寒保暖、防雨防潮等工作。消除各種不良因素和應激刺激,勿鞭打重擊牛的頭部,及時清除環境垃圾。根據當地的氣候、寄生蟲病流行情況,對牛群進行定期驅蟲,以防止寄生蟲誘發異食癖。

3.隔離患牛

要按照牛的來源、體質、性情和采食習慣等方面的信息合理組群,疏散密度,防止擁擠,做好防暑降溫、防寒保暖、防雨防潮等工作。消除各種不良因素和應激刺激,勿鞭打重擊牛的頭部,及時清除環境垃圾。根據當地的氣候、寄生蟲病流行情況,對牛群進行定期驅蟲,以防止寄生蟲誘發異食癖。

4.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應視病因而定。

①有研究結果表明,用氯化鈷治療異食癖有良好效果,成牛用量為30~45毫克,犢牛為10~25毫克。硫酸銅配合氯化鈷使用有良好的作用,其劑量為成牛300毫克,犢牛為75~150毫克。

②靜脈注射或飼料中添加磷酸氫鈣,同時注射5~15毫升的1%維生素D溶液,可調節鈣磷比例,效果較好。

③酵母片100片、生長素20克、胃蛋白酶15片、龍膽末50克、麥芽粉10克、石膏粉40克、滑石粉40克、多糖鈣片40片、復合維生素B20片、人工鹽100克,混合研末拌料。每天1次,連喂5天,可調節瘤胃內環境,緩解異食癖。

④神曲60克、麥芽45克、山楂45克、厚樸30克、枳殼30克、陳皮30克、青皮20克、蒼術30克、干草15克,混合研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可調理脾胃,緩解異食。

⑤對于因吞食塑料、膠鞋底和毛發等引起的前胃弛緩和消化不良等,可給予健胃藥物,以促使瘤胃蠕動,通過反芻使異物返到口腔吐出或輔助拉出。也可應用鹽類瀉劑,促使異物經肛門排出。

5.手術治療

如果藥物治療無效,異物大量存留在牛體內,阻塞消化管道,無法排出,在牛機體狀態允許的情況下,應及時施行手術切開相應的消化管道,取出異物。術后要加強護理,隔離喂養。

總結

本病重在預防。若已發病,根據飼養管理水平、環境條件及日糧營養成分,結合臨床發病癥狀與生產實際,認真分析發病原因,即可做出診斷。然后要及時消除病因,改善飼養環境,加強飼養管理,對癥治療。多以在日糧中添加礦物質元素和復合維生素,驅蟲健胃等為主要治療方式,便能緩和病情。牛異食癖有時非常頑固,糾正非常困難,治療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糾正營養不良和電解質紊亂,防制酸中毒。

長期使用海利牛羊舔磚,可有效預防牛羊異食癖等癥狀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