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類動物共患的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征表現在口腔粘膜(如牙齦、舌)、蹄部皮膚、乳房、乳頭、鼻端、鼻孔形成水皰和潰瘍,在民間俗稱“口瘡”、“蹄癀”。病呈急性經過,流行性傳播,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染是主要傳播途徑,也可通過眼結膜、鼻黏膜、乳頭及傷口感染。

流行特點

該病主要侵害偶蹄獸,如牛、羊、豬、鹿、駱駝等,其中以豬、牛最為易感;其次是綿羊、山羊和駱駝等。人也可感染此病。病畜和帶毒動物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痊愈家畜可帶毒4個月~12個月。病毒在帶毒畜體內可產生抗原變異,產生新的亞型。

本病主要靠直接和間接接觸性傳播,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染是主要傳播途徑,也可通過眼結膜、鼻黏膜、乳頭及傷口感染。空氣傳播對本病的快速大面積流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常可隨風散播到50公里~100公里外發病,故有順風傳播之說。

全年均可發病,但較常發生于秋、冬和春季。切斷羊口蹄疫的傳播途徑,往往能夠避免羊口蹄疫病的發生。

癥狀表現

羊口蹄疫初期體溫升高、食欲降低、精神沉郁、閉口、流涎。綿羊水庖多見于四肢,可有輕度跛行;山羊水皰多見于口腔。水皰經1-2天自行破裂,形成爛斑、然后逐漸愈合。若羊口蹄疫護理不當繼發感染化膿菌,則形成潰瘍、壞死。若不發生其他并發癥,一般愈后良好、死亡率較低。羔羊有時并發出血性胃腸炎和心肌炎,死亡率較高。潛伏期平均3~4天。具體來說,不同種類的羊口蹄疫癥狀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綿羊山羊特征:

體溫40℃以上,沉郁,廢食,口腔粘膜發生水皰,舌少見(山羊比綿羊的多,且多在硬腭和舌面上),蹄的水皰小,跛行,流產。

乳山羊特征:

乳頭有病變,奶量減少。

哺乳羔羊特征:

特別易發病,多發生出血性胃腸炎。也可能發生惡性口蹄疫,心麻痹死亡。病死率20%~50%。

治療方法

對病羊首先要加強護理,例如圈棚干燥,通風良好,供給柔軟飼料(如青草、面湯、米湯等)和清潔的飲水,經常消毒圈棚。在加強護理的同時,根據患病部位不同,給予不同治療。

口腔患病?:用0.1%~0.2%高錳酸鉀、0.2%福爾馬林、2%~3%明礬或2%~3%醋酸(或食醋)洗滌口腔,然后給潰爛面上涂抹碘甘油或1%~3%硫酸銅,也可撒布冰硼散。

蹄部患病?:用3%臭藥水、3%煤酚皂溶液、1%福爾馬林或3%~5%硫酸銅浸泡蹄子。也可以用消毒軟膏(如1:1的木焦油凡士林)或10%碘酊涂抹,然后用繃帶包裹起來。最好不要多洗蹄子,因潮濕會妨礙痊愈。

惡性口蹄疫:?對于惡性口蹄疫的病羊,應特別注意心臟機能的保護,及時應用強心劑和葡萄糖注射液。為了預防和治療繼發性感染,也可以肌肉注射青霉素。口服結晶樟腦,每次1克,每天2次,效果良好,而且有防止發展為惡性口蹄疫的作用。

預防措施

不從有病區購進動物及其產品、生物制品,加強檢疫。由車船、飛機卸下的動物肥料、廢水及裝運工具就地消毒。口蹄疫常發地區每年定期進行預防接種。發現本病立即報告上級獸醫部門,并進行封鎖、隔消毒,對疫點嚴格封鎖,撲殺病畜。對剩余飼料、飲水、病畜活動場地、羊舍和所走過的道畜產品及污染品進行全面嚴格消毒,工作人員外出必須全面消毒。疫點有最后一只病羊消滅之后3個月內部出現新病例時才解除封鎖。

免疫接種:每年定期給羊群注射同型口蹄疫疫苗。

上報疫情、隔離封鎖:一旦發生疫情,應立即上報疫情,迅速隔離病羊,封鎖疫區。在病羊污染的地方用1%~2%火堿或福爾馬林溶液嚴格消毒。對疫區和受威脅區未發病動物進行緊急免疫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