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牛肉即將到來,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及應對方法分析
5月12日,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宣布,我國將盡快允許進口美國牛肉,最遲不晚于今年7月16日。近兩年,我國已經陸續開放了澳大利亞、巴西、新西蘭、阿根廷、烏拉圭、加拿大、智利、哥斯達黎加、匈牙利、南非、墨西哥和蒙古(已暫停)等十二國的牛肉的進口,其中尤其是南美和澳洲諸國進口牛肉的數量和價格對我國造成較大的沖擊。
時隔13年,美國牛肉再次走上中國人的餐桌,且美國的牛肉的產量一直高居全球榜首,那么此次開放美國牛肉進入中國市場會對國內牛肉市場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國內牛業該如何應對?今天牛羊天地網的小編具體來分析一下。
進口美國牛肉的影響
1、沖擊國內屠宰加工業?
此次開放美國牛肉進口標志著我國牛肉市場已經對全球四大傳統牛肉出口國(美國、澳大利亞、巴西和新西蘭)全部開放,而印度作為另一大牛肉出口國,雖未正式進入中國,但實際上走私的印度牛肉已經在中國泛濫。這幾個牛肉出口大國的牛肉具有共同的優勢:養殖成本低,牛肉產量大,價格低,牛肉品質較高。
而相對于美國牛肉的產品質量和價格,我國肉牛屠宰加工業一直是參差不齊,尤其是部分面向農貿市場的屠宰加工企業,注水和其他各種造假手段屢屢被曝光,消費者對于這樣的牛肉已經失去信任,而對質量較高,價格較低的進口牛肉則受到歡迎。
由此不難看出,進口牛肉數量的增加首先沖擊到的將會是屠宰加工,長此以往,我國的肉牛屠宰加工業勢必會在進口牛肉的沖擊下進行洗牌。
2、沖擊國內肉牛養殖業?
之前,牛羊天地網曾多次分析過國內肉牛養殖業面對的問題,如:養殖成本高造成牛價偏高,牛源偏緊等等,這些問題在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后而愈加明顯。
美國目前肉牛養殖規模化程度較高,且玉米價格要比中國低60%—70%,這樣的優勢讓養殖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因而牛肉價格也會偏低。除了價格外,美國肉牛的品種一直都是以安格斯、海福特、夏洛萊等品種為主,這些品種的牛長勢快,肉質好,產肉率高,在品種選擇上,也要比國內養殖業具備優勢。此外,美國肉牛產業發展較為現代化,繁殖育種、架子牛養殖和育肥等幾個主要體系都分工明確,產業化程度高。
相對于美國牛業的價格低、品種好和養殖市場細分程度高的優勢,我國肉牛養殖業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傳統養殖的模式,沒有充分認識到未來牛業的形勢,因而勢必會受到一定程度沖擊,并被倒逼進行產業升級。
3、進一步加強進口牛肉市場占有份額?
近兩年,我國冷凍牛肉市場上,進口產品的占有率在逐年增加,較低的價格和較高的品質讓消費者開始青睞進口產品;而中間較大的差價讓經銷商則獲得了更大的利潤,因而經銷商們也更傾向于銷售進口牛肉;對于餐飲業而言,除了低價且質量可靠外,進口的噱頭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顧客。
由于上述三個原因,美國牛肉的進口必將會加強進口牛肉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擠占國產牛肉的市場空間。
國內牛產業應對方法
1、避免價格戰,高價高質?
之前牛羊天地網的文章分析過,就目前市場情況而言,國內的牛肉要想通過價格戰和進口牛肉去競爭的勝算不大,但是進口牛肉目前還是基本以冷凍為主,冰鮮和活畜進口雖然已經進入國內,但市場沖擊不大,而消費者還是喜歡新鮮的肉制品。
利用這一市場特點,國產牛肉既然在價格上不占優勢,那么就需要從質量上著手,提高產品質量,讓高質量產品去符合高價位的價值,消費市場就有可能買單。而由于消費者近兩年消費觀的轉變,讓高價高質的路線在國內已經成為現實。
2、科學養殖,拓寬銷售渠道?
科學養殖不是一句空話,從上文對美國牛業的簡析就能看出國外在這一點上比較重視,發展程度較高,養殖成本控制的較為理想,因而價格和差價較大,養殖利潤是可以保證的。
而針對國內肉牛養殖的發展來看,首先要降低養殖成本,還有就是要拓寬銷售渠道。就牛羊天地網了解,目前國內涌現出不少專門針對國內肉牛的屠宰加工企業,希冀借助國內肉牛的特點而打造牛肉品牌。對于這樣的嘗試,養殖戶們需要抓住機會,拓展自己的銷售渠道,將散養或者其他高品質養殖出來的牛賣到最合適的地方,有利與增加養殖戶的利潤。
3、打造品牌化的牛肉?
目前,進口牛肉能夠有利占據上風的優勢是質量和價格,質量是前提。那么對于國內牛肉產業,如何提高消費者的信任則表現的刻不容緩,市場需要國產牛肉走出來,而走出來的最合適的方法就是依靠品牌化。
品牌化的牛肉在目前的市場可以看到一些,比如皓月、科爾沁等,但是想滿足市場的需求還是遠遠不夠的,這樣的品牌化產品應該更多一些,讓消費者能夠信任國內的牛肉產品,培養好的消費習慣,只有這樣才能逐漸打消消費者對于進口牛肉的傾向性,從根本上消除進口牛肉的沖擊,讓國產牛肉和進口牛肉并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