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瘡又叫“傳染性膿皰壞死性皮炎”,是由口瘡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其特征是患羊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皰、膿皰和結成疣狀結痂,羔羊最易發病,常散發或群發。該病多因病羊與健康羊接觸通過損傷的口腔黏膜傳染;長途運輸,營養缺乏(尤其是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的缺乏),采食過硬或帶冰霜的飼草、飼料都是誘發本病的主要因素。本病在瀘西縣羊群中時有發生,造成羔羊死亡,養羊效益下降,是瀘西縣羊的主要疫病之一。

一、流行特點

本病主要危害山、綿羊,以6月齡內的羔羊或幼羊最為易感,常呈群發性流行。羔羊發病率高達100%,1周齡內幼羔發病后病死率高達90%;成年羊發病較少,多為散發。病羊是主要傳染源,剛組建的羊群和第一年生產羔羊易發,特別是病羊的痂皮帶毒時間較長,病毒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健康羊常因皮膚、黏膜擦傷處接觸到病原而感染發病。本病無明顯季節性,但以春秋產羔季發病較多。由于病毒的抵抗力強,羊群一旦被感染則不易清除,可持續危害羊群多年。

二、臨床癥狀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3天,羊患了口瘡,初期在吃飼料或飼草時口腔有疼痛的表現,口腔檢查,可見粘膜及舌面上有芝麻大小的紅點,發展下去,口腔流涎,精神倦怠,吃食飼草受到嚴重影響,口腔外口角邊也發出黃豆大小的水泡,甚至嘴唇腫脹,水泡破裂后形成潰瘍面,繼后結痂,由于嘴巴的經常張開導致結痂產生裂縫,并流出血水,口腔粘膜及舌面也會有紅色的水腫塊,吃食草料十分困難。體溫可達40度以上,病情嚴重的精神萎靡不振,逐漸消瘦,臥地不起,最后導致死亡。

三、鑒別與診斷

1.羊口瘡

主要發生于幼齡羔羊,口角周圍出現丘疹、膿皰、結痂或增生性桑葚狀痂垢,病變是增生性的,常形成大的增生疣狀物,一般無體溫反應。

2.口蹄疫

病羊口腔黏膜上可見水皰、爛斑和彌漫性炎癥病灶,病羊體溫升高;死于急性心肌炎的羔羊,可在左心室壁和中膈心肌切面上見到黃白相間的條紋或斑點(“虎斑心”病變)。

3.羊痘病

所有羊只均易感染發病,羊痘的痘疹多為全身性,且體溫升高,全身反應重,結節呈圓形凸出皮膚表面,界限明顯。

4.潰瘍性皮炎

多發于l歲以上或成年羊,其病變發生在顏面和上唇,在唇邊緣與鼻孔之間,不波及唇聯合處。腿部損傷也常在蹄冠和趾間隙之間,覆蓋厚痂,無凸起,額下見壞死潰瘍灶。

5.壞死桿菌病

主要表現為組織壞死,無結痂、丘疹病變,也無疣狀增生物。

四、防治措施

1.預防

⑴對新購入的山、綿羊隔離觀察

建立羊只引進隔離觀察制度。條件允許,新購入羊只第一年內不要和原來羊只混群飼養。

⑵建立免疫程序

初生的羔羊用口瘡弱毒細胞凍干苗在羊只口腔黏膜內接種免疫。

⑶加強羊的飼養管理

防止皮膚黏膜損傷,特別是幼羔口腔黏膜嬌嫩,在出牙階段,易致外傷,應避免飼喂帶刺的草或在有帶刺植物的草地放牧,盡量不喂干硬的飼草,可適當加喂食鹽,減少羊啃土啃墻,防止發生外傷,專家建議可長期用羊舔磚,自由舔食,方便快捷。

⑷羊舍清潔消毒

定期清掃羊舍并用2%-3%的火堿對羊舍及飼飲用具進行徹底消毒。

2.治療

(1)對病羊進行隔離治療,可用食醋或1%高錳酸鉀溶液反復沖洗患部,涂以碘甘油,或涂抹土霉素、四環素、紅霉素等軟膏,每天2次(如果已結痂的,應先將患部結痂剝去后再用高錳酸鉀沖洗干凈)。

(2)1%的龍膽紫溶液一天2~3次涂拌患部。

(3)灌服牛黃解毒片(人用藥,藥店有售)每只羊2~3片/次,一日2次。

(4)體溫升高的病羊,可肌肉注射退熱藥和抗菌素(如青霉素、慶大霉素和安基比林等)。

(5)發病羊場的欄舍、場地、用具必須做好消毒工作,可用消毒威或農甲福稀釋后噴灑消毒。

(6)對重癥羊只要注意繼發感染,可用抗菌素或磺胺類藥物和抗病毒類藥物進行對癥治療。如用:①病毒靈(每千克體重0.1g)+青霉素鉀(每千克體重5mg)肌內注射。②維生素C5mL+維生素B110mL,肌內注射,每天1次,連用3天為1個療程,間隔2-3天進行第2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