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價持續下滑,行情逆轉還需”另辟蹊徑”
近年來,國內羊肉價格不斷攀高,被人們戲稱為“貴羊羊”或“羊貴妃”。然而,從2014年4月下旬開始羊價震蕩下跌,此后急轉直下,一路走低,到去年12月份已連續20個月下跌。相對于羊肉市場的價格變化,活羊售價變化更為劇烈,下跌幅度更大。據了解,近年來活羊價格一般都在每公斤25元上下,到去年6月份一度跌落至每公斤10元~12元。羊價持續低迷,養羊利潤下降,已嚴重影響到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
◆羊價下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一,在供給方面,生產恢復較快,存出欄量迅速增加。從2010年以來,羊肉價格一直處于上升態勢,養羊利潤逐年增加,國家扶持政策亦在跟進,極大地刺激了養殖者的生產積極性,所以很多新養戶涉足養羊行業,而原養戶也在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同時,由于加工環節還不配套,羊肉全部涌進生鮮市場,導致供給量出現階段性飽和狀態,市場消化不了,必然導致價格下滑。
第二,在需求方面,消費市場疲軟,替代作用增強。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受國內宏觀經濟轉型、增速放緩影響,羊肉消費需求下滑,特別是高端餐飲業不景氣,購買力下降,導致羊肉供需平衡被打破;另外,由于羊肉價格偏高,而豬肉、雞肉價格相對較低,對其消費替代性增強,分流了一些消費者,日常居民消費羊肉數量明顯減少。
第三,比價優勢明顯,羊肉進口保持高位。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我國羊肉進口量從2010年以后出現井噴式增長。自去年3月起,我國牛羊肉月進口量始終保持在5.5萬噸以上的高位,進口均價為每公斤26.8元,遠低于國內市場。
第四,產銷脫節,生產源頭受到壓制。近年來國內肉羊產業發展較快,但是相比較而言,肉羊產業仍處于產銷脫節、產業粗放的發展階段,養殖、加工、銷售各自為戰,相互獨立,沒有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在產業鏈條上,弱勢的養殖環節無法應對強勢的加工企業,再加上肉羊流通受阻、進口羊肉量大價低,讓加工企業有了更多的主動權、選擇權、定價權。
◆傳統養殖模式落后,抵御風險能力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肉羊的養殖方式總體上屬于一家一戶的家庭經營模式,管理粗放和原始,生產效率不高,抵御風險能力不足;由于養殖戶多是單打獨斗,產業功能缺位,產銷難以銜接,使上游生產者始終處于弱勢地位,導致產銷價格嚴重倒掛;加之,產品仍以活體銷售和初加工為主,附加值不高,副產品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影響了養羊效益的整體提升。
◆當傳統的方法已經不能解決問題時,我們應該學會“另辟蹊徑”
養羊業要想做大做強,必須走深加工道路,只有抓住養殖、加工等關鍵環節,建立與完善產業鏈條,加快推進產業升級,不斷提升集約化、規模化養殖比重,才能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
在養殖環節,特別是在低谷期首先要加大對母畜的扶持力度,保證產業發展后勁;同時,逐步提升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養殖水平,通過科技手段,降低飼養成本;特別是針對肉羊養殖特點,開發當地閑置資源,發展生態循環種養業,降低飼料成本。在產銷加工方面,應重視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或合作社,構建有機結合的產業發展鏈條,建立農牧民與企業或合作社互信互利的利益聯結機制,逐步推進繁殖、育肥、加工和銷售等環節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提升產業化經營程度。同時,應提高良種繁育改良、飼料加工供應、疫病防控等環節的生產能力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樹立質量安全意識,嚴厲打擊“走私肉”,合理控制進口量,從源頭保障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