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牛奶價格居世界奶價中游,奶牛飼養勞動力成本居世界中游,奶牛的平均產量居世界中下游,牛奶的人均消費水平不及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而白領階層已經突破3億,成為世界上最具消費潛力的國家。中國牛奶消費即將進入爆炸式增長期,奶業、奶牛養殖業也必將進入新的增長階段,但絕不僅僅是數量的增長,更是質量的。可以說中國的養牛人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人群之一,起早貪黑,風險大,不賺錢。坊間傳“對誰有仇,勸誰養牛”。
  一面是機遇,一面是困難重重,養牛人的出路到底在何方?筆者多年從事本行業,略有如下體會與分析。
  出路之一:飼養技術提升。
  我國奶牛品種改良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甚至很多牧場直接從國外選牛。可是,我國養殖戶奶牛平均單產卻只有4.5噸左右,牧場平均單產7噸左右,而同期發達國家奶牛單產高達10~13噸。對于目前中國奶牛養殖現狀技術提升潛力巨大,例如初生牛犢的首次灌服3~4升初乳,可提高犢牛成活率10%~20%,每產可提高1噸泌乳量;育成牛采用程序化飼喂,其成母牛每產可提高1噸泌乳量;奶牛保健120程序可提高奶牛泌乳量1~2噸(保健120就是產前60天至產后60天的標準飼喂方案,是博瑞研發的科學飼喂程序)。由此可見飼養技術對提高我國當前奶牛飼養經濟效益潛力巨大,高產方能高效!
  出路之二:適度規模化。
  與我國的土地由分散種植,逐步轉向集中種植相類似,中國的奶牛養殖也必然由小規模養殖向適度規模化養殖過度。歐洲一些國家最初也是由幾頭、十幾頭經過30年的發展逐步發展到了以100~300頭的飼養規模占主體的養殖方式。中國目前300頭以上規模牧場約占30%,小區化養殖占50%左右,散養占20%左右。我國的養殖方式逐步由3~5的頭散戶養殖向50頭以上的小區化養殖過度,小區化養殖將向適度規模的小區牧場化聯合養殖方式轉變,即一個小區500~1000頭,由5~10戶養殖業者飼養管理。小區牧場化聯合養殖方式將成為中國一段時間的主要養殖形式。單一大牧場的養殖方式將成為大企業主要養殖方式,但數量很難超過50%。適度規模才能精細養殖,才有規模效益!
  出路之三:粗飼料品質提升。
  隨著養殖技術及養殖規模的提升,奶牛對粗飼料品質要求將日益突出。單一的以秸稈、稻草為主要粗飼料來源的飼養方式將無法滿足高產奶牛的需要,青貯、優質羊草、苜蓿等成為飼養高產奶牛的首選。青貯養殖是我國現階段應首先解決的問題,而且最容易解決,對牛奶品質的改善、奶量的提高有顯著效果。奶牛天生是吃草的動物,草好牛才健康!
  出路之四:高品質精飼料的全面應用。
  集約化、規模化、奶牛的高產必將對精飼料的品質提出更高要求。奶牛飼料不同于其它飼料,對品質的要求甚為苛刻,因為不僅涉及產量,還涉及產出牛奶的安全、奶牛的繁殖性能和機體長期免疫性能。針對當前的養殖狀況,飼料企業不僅要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更重要的是為養殖業者提供科學的飼養程序。
  出路之五:乳品企業的正確引導與監督。
  乳品加工作為行業的上游企業,對中國奶牛養殖業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引導必將促進行業的快速發展。充分的市場競爭有利于養殖業、乳品企業的快速發展。良性競爭提升品質、壟斷市場傷己傷人!
  出路之六:先進養殖設備的應用。
  TMR的應用、舒適度的提升、環保的改善是中國奶牛養殖發展的必然要求。
  出路之七:防疫體系建設。
  俗話說“家有萬貫,帶毛不算”。奶牛養殖行業的風險不僅在市場,更在疾病防控。
  出路之八:政府宏觀調控與扶持。
  土地由集中到分散,再到相對集中,先是解決了農民積極性的問題,而后者解決了農民致富、工廠招工問題,這些都是國家的宏觀調控。奶牛行業同樣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與支持。國家的奶牛防疫補貼、小區化、牧場化的政策性引導,都極大促進了奶牛行業的發展。